“专业的数据字幕,合理的城市融入,精准的视觉传达,2023年重庆马拉松的转播,已经具备了世界大满贯马拉松赛事转播的水平,我都看骄傲了!”结束了2023年重庆马拉松现场转播,对着大屏幕解说了三个半小时的陈晨,对重庆广电马拉松转播团队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陈晨,连续11年的北京马拉松的转播主持人,四年前曾经对当时的重庆马拉松转播提出过批评,包括城市介绍过多、各种“不专业”导致观众吐槽等,而这些,也正是马拉松转播“初创团队”的通病。
如何让三个半小时的转播切换丝滑,把流程化的马拉松转播从“不出错的产品”,升华成“出彩的艺术品”,重庆广电马拉松转播团队,在不断演练进化中,进行了深远的尝试。
而把“数字化”三个字有机地融入到转播中,重庆广电马拉松转播团队具备了独步国内马拉松转播的能力,基于马拉松赛事选手数据样本的积累,重庆团队崭露头角的身位还可能进一步加大。
赛事与城市的分寸融合
2023年对于中国的每座大城市来说,都急需重振,大型赛事,正是城市精气神被提振的重器。
2023年3月19日重庆马拉松,一场推迟了三年举行的比赛,虽然相较几年前,短视频平台能事后传播赛事的闪光点,但电视转播,才是大家及时全面了解这场充满悬念的马拉松比赛的不二之选。
“过去这三年,重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在赛道——南滨路上的变化很多,比如有新的桥、改造的老街、新建的展览馆等,我们需要有明确交代,但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否则会被说本末倒置。”重庆广电马拉松转播团队总指挥王磊说。
要在“网红重庆”的最美滨江路上,在一场马拉松能拉动几个亿的经济的背景下,掌握好这种分寸,十分不易。
城市亮点变多了,单纯介绍城市的画面却减少了,网红重庆无关的城市画面全部舍弃,遴选的也一定是和跑者行进的路线直接相关——比如跑到长嘉汇,回顾今年春节让重庆出圈的在这里炸燃的绚烂烟花,让重庆人至今津津乐道的这次烟花表演也只分屏占据了半分钟,又比如南岸区和巴南区的宣推片都不长,巴南区宣推片是在选手进入隧道画面相对单一时播,播完不延展马上回到赛事上。
“我们四年前也有过城市展示画面太多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判断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专业性不够的问题,没有足够多支撑解说员的专业字幕和亮点呈现,只有拿预先做好的城市宣传片去堆砌”。本次转播的总导演粟栗说,“把握好这个度,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它没有标准答案。”
虽然减少了纯城市的预设片子,本次转播却增加了对赛事全程的全路况和关键点位的三维动画,有助于观众掌握这场城市马拉松的赛程。
机位与画面的丰富预设
长达三个半小时的马拉松转播,减少了城市画面支撑,靠什么去留住观众?足够多的机位和机位之间的合理调度,是画面不让人觉得审美疲劳的前提。
这次重庆马拉松转播,一共设计了24个机位,其中包括8个移动拍摄机位,两个无人机机位,还有好几个高点机位。
四年前的重庆马拉松转播,空中是直升机机位,换为无人机,并非省钱——重庆马拉松赛道旁的高楼不利于直升机拍摄,改为技术成熟的无人机,机动性更好,比如在新建的雅巴洞景区,领先集团的运动员抵达时,无人机低机位带着江滩大景升起,旋转到赛道,起到了新景点和赛道无缝衔接的效果,这是直升机无法做到的。
在高点机位上,转播团队利用了南滨路周边的楼宇,和新建的重庆规划展览馆等,让中景的赛道和远景的城市鳞次栉比相结合,也起到了有机传递城市景观的目的。
转播时间占比最多的移动机位上,重庆广电马拉松团队动用了6台宝马摩托车,并进行了改装,“并不是我们要玩噱头,而是为了画面更稳定。”粟栗笑道。
从马车的画面中,能看到摩托车机位基本都是处于稳定且在画面中合理的位置的,且每次切换的摩托车镜头,镜头语言很丰富,对运动员表情的捕捉,运动姿态的跟随,特写和场景的结合很到位。
在固定机位的设计上,转播团队在有城市标志性景观比如来福士的时候,有意采用了低角度机位,让跑者背后的城市建筑气势恢宏,这样的设计也出现在跑者通过长江索道下方时,以及重庆的轨道列车驶过跨江大桥时,带出重庆这座立体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就能立刻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美感,这显然是有明确预设的。
此外,还有一些创意机位让解说嘉宾惊叹,比如以地上斜向摆放的完赛奖牌作为前景,低角度记录运动员跑过,暗示着马拉松的精神吸引力。
技术与科技的实力结合
马拉松转播,任何一个小细节的处理不到位,都会被放大,比如与摩托车骑手背对背的摄像师,如何和摩托车骑手进行及时沟通,就是一个看起来小但一点都不小的问题——今年另一城市举行的马拉松赛中,就在转播中出现了摄像师大声让骑手“开慢点”等之类的对话声进入转播中,让人哑然失笑。
“以前都是商量一个暗号,比如拍三下大腿慢点,拍两下快点,拍哪边大腿往哪边开,但始终有可能出错,不得不喊出声做沟通”。重庆广电技术制播中心转播科科长王健说,今年不“拍大腿”,而是利用自研的耳麦系统,让摄像师能小声和骑手交流,骑手更精准及时的骑行,才能在转播画面切到时处于最佳机位。
把光纤信号变为讯道信号,也是本次转播过程中的一大技术创新——架设在转播车300米外50米高楼顶平台上的机位,是记录分段起跑和全景的重要机位,王健领衔,使用了“简单的黑科技”,借助普通的城市光纤,把光纤机位成功转化为了讯道机位,让这一路信号的可靠性有了质变——摄像师能通过Tally提示和导播内部通话提示,准确知道自己的机位正在被调用中,必须给出有效画面。
“其实大厂商也有这个设备和技术,不过这需要花费20万元以上来添置设备,现在我们已经用几万分之一的费用,把这个看似独家的技术突破了。”王健说,这个技术,可以实现更远距离的光纤机位变为讯道机位的突破,也让整体画面的一致性更好,今后的马拉松,几公里远的机位也可能变成讯道机位。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重庆广电马拉松转播团队首次全机位使用4K终端,坐镇现场的是20讯道4K超高清转播车,配备奥组委指定慢动作服务器 EVS XT-3、超高速摄像机、多台4K 107倍超长焦箱式镜头等高端设备,宏观和微观结合,提升了画面质感,也满足了4K高清频道的放映要求,画面精细度在重庆卫视的大屏上也有质的飞跃。
数字化与专业度的可持续领先
重庆广电马拉松转播团队转播重庆马拉松,占了地利人和,重庆各区县的马拉松赛事,邀请他们参与的档期在未来两个月都排得满满当当,但要成为国内顶尖的可以承接全国马拉松赛事转播的团队,什么才是核心竞争力?
重庆广电马拉松转播团队负责人刘爽宇说:“我想了很久,我觉得我们需要在数字马拉松转播这条赛道上抢跑,通过大数据分析、运算,再场景化呈现,比如赛事数据和跑者画像,就可以把赛会纪录、个人PB、配速等进行呈现和对比。”他说,“我们做的,实际上是把数据的应用再下沉了一步,目前我们已经自主投入研发运算模型,有了核心竞争力,在马拉松转播的专业度上就有领先的可能了。”
其实,由于国内马拉松转播长期一家独大,地方电视台很少能去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而由于转播赛事密集,不断转场的独大者也无暇去做这样的尝试,加上各地的马拉松体育公司有的也在做这样的数据,专业的转播电视机构忽略掉了“专业内容”的核心。
这种数字化的呈现,在2023重庆马拉松比赛中随时都在呈现:涉及整体情况的,比如参赛运动员男女各年龄段的占比,不同时间段,有多少人通过了40公里、多少人通过了30公里、20公里,都有明确的数据化图示呈现。
涉及个体情况的,比如领先运动员分段用时和赛会纪录、赛会中国籍纪录的差距,都以字幕框的形态进行了呈现,让观众一目了然的同时,也让专业解说嘉宾能拿来分析,专业性能瞬间提升。
比赛中还出现了领先集团和追逐集团,甚至第三集团之间的实时距离差距变化,比如女子亚军李芷萱和冠军黑人运动员的差距,从1.3公里缩减到600米,追赶的700米耗时多久,这也清楚地出现在了转播画面上,让解说嘉宾都直呼内行。
专业性与知识性的融合解说
马拉松赛事的画面,需要解说员的“翻译”,才能让观众看出个名堂,重庆广电马拉松转播团队在转播嘉宾选择上,有自己的考虑。
本次转播的三位解说嘉宾,分别是陈晨、石春健和龙勇。陈晨有十一年北京马拉松的解说经验,也是北京奥运会、冬奥会的现场解说,国际田联认证的唯一一位中文解说员,还有重庆马拉松的解说经历;石春健曾就职于中国田径协会,是中国体育大学的博士,自己也在三个半小时内实现过马拉松的完赛;龙勇是重庆卫视的主持人,有丰富的重庆城市推介的经历。
“事实上,画面更多维、信息更丰富,嘉宾讲起来也不会枯燥。”总导演粟栗说。
龙勇归纳了一下三位解说的任务:“我主要是推进流程,讲城市人文,来回切换,以观众视角向专家请教问题,专业跑者的问题抛给陈晨,大众跑者的问题抛给石春健,让屏幕前的观众能吸取到各种有用信息。”
“不拖沓,逻辑好,这是大满贯级别的马拉松转播。”陈晨说,重庆马拉松的转播在字幕方面,已经做到了国际水准,比如领先运动员分段成绩和赛会纪录的实时对比,能否破PB他马上就能说出,又比如每5公里通过率的数据图示,让人感觉这就是“数字的力量”,“这种专业性的呈现,以前只在国外马拉松比赛中看到过,把我都看骄傲了。”
重庆广电马拉松转播团队领队郭佩军揭秘,其实转播团队是准备了20多个顶尖报名选手的片子的,但由于同一天全国举行的马拉松比赛很多,有的选手没来参赛,备好了的一些片子有的没法用。在缺少了这么多备片的情况下,画面还这么紧凑,很难得,“这已经有艺术品的风味了。”陈晨这样评价道。
石春健说,自己在中国田联工作时,就是分管马拉松的,从此她爱上了马拉松,并跑进过三个半小时,“我知道跑到哪个点该说什么问题,也知道大众跑者关心什么问题,比如画面中82岁老人精神矍铄地跑步时,我会说他可能比有些忽然开始长跑的人要安全。”她说,“马拉松转播,就是要吸引更多人爱上运动,爱上这座城市。”
各司其职“有马拉松赛感”的团队
重庆广电马拉松转播团队的导演组,分为总导演、流程导演、字幕导演、EVS 导演、主持/解说导演、短片导演、视觉包装等,甚至还有专门负责商务的导演,确保赞助商的精准露出。
内容团队里,字幕导演赵旭敏,把字幕体系分信息类和竞赛类两套系统,给观众和解说更直观、智慧的字幕内容,多个应用国内首创,全面提升“专业性”。
和跑者的密切关系和深刻了解,是转播专业而有人情味的前提。主持/解说导演林曦负责马拉松选手的联络、资料整理工作,手里选手资料厚度和更新速度远超多数赛事手册,是团队里的“活字典”。
切像冯天翔,马拉松转播机位设计图的第一个“阅卷人”,任何时候都会预设“B方案”。
邵宁,唯一的复用机位摄像师,冲线机位的不二人选,有人评价,无论任何时候,他总能给到有效画面。
移动机位摄像师,经常彼此之间玩起“我是谁”的小游戏,就是为了把参赛优秀运动员的信息,牢牢记在大脑里,这样指令到位,机位马上就能跟到位。
“这是我们在‘刻意为之’,部分岗位坚持固定搭配,其他岗位以老带新,从2018年至今,这个团队已经磨合出非常高的默契程度,内容和技术之间往往相互弥补,所以整体性上一直保持了向上的趋势。”郭佩军说。
这是一个练就了“马拉松赛感”的团队。重庆广电马拉松转播团队总指挥王磊、负责人刘爽宇、领队郭佩军和总导演粟栗,这几年经常在全国考察马拉松转播,并反复观看了六大马拉松赛事直播,确定了用“数字化”提升“专业度”的方向,最让人惊叹的赛道数字全貌图,就是团队的创意,而他们手中有一本好几十页的操作手册,在内容团队、技术团队和解说团队之间进行精细调度。这样的突破,不再是担心“会不会出错”,而是挑战“能有多出彩”。
马拉松转播的重庆广电新模式,呼之欲出。
标题:2023重庆马拉松转播:用数字化 将比赛变为艺术品
地址:http://www.cfjyjj.net/lywh/25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