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道勇这位一辈子种田的壮族老人,没想到如今春耕夏耕秋收冬储等传统农耕文化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大众农耕文化旅游成了富民的大产业。
廖道勇住在广西龙胜自治县龙脊镇平安村。在深山里,壮族村民在山脊上建造栅栏,梯田从山脚延伸到山顶。按季节来说,现在还不是春种的时候,但是一万多亩的梯田大部分都已经犁好了,灌满了水,远远看去像一片片镜子。
和平村的壮族同胞,曾经因为务农而贫穷;现在有钱了,还因为种地,但是“种植方法”不一样。和平村党支部书记廖说,从寸土寸金到发展特色农耕文化旅游,和平村实现了脱贫致富的飞跃。201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近5万元。
廖道勇回忆说:二三十年前,家里辛辛苦苦种一季米,亩产不过四五百斤。“以前青黄不接的时候,一家人要缺粮一两个月,要么靠政府救济,要么硬着头皮去亲戚家借粮。”
"自从政府开始发展阶梯式旅游业以来,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廖道勇说,和平村的梯田景观和农耕文化越来越出名,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也一天比一天好。
据专家研究,和平村的梯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了解决粮源,先民在陡峭的山坡上耕种梯田种植水稻,逐渐形成梯田景观。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也得到了完整的保存。
1999年,和平村开通公路,“山门”大开。在政府的引导下,村民们凭借自己独特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国内外的游客要么走在古朴的寨子里,要么爬上山顶观看梯田和村舍。目前,寨子有120多家酒店和民宿。每逢传统节日,如三月长发节、五月耕节、六月梳秧节、七月晒衣节、十月开镰节,寨子里的酒店客栈都爆满。
如何让特色农耕文化旅游一年四季热度不减?廖道勇说:“除了梯田,‘种田’的吸引力不小,从种植到收割有十几道工序。有的游客一看就兴奋,干脆实地体验一下。”
和平村的梯田大小不一。耕田时节,壮族华丽的服饰与山野相映成趣,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立春后,犁过的稻田如镜;谷雨时节,绿苗随风摇摆;秋天,天高气爽,稻穗金黄...无论是耕田、耙田、梳苗、插秧、割粮、脱粒、晒粮、入库,都吸引着游客。
廖道勇的妻子廖性格开朗机智。她告诉记者,她的儿子和女儿都已经大学毕业,她的儿子负责接送客人。她女儿嫁到广州,通过网络处理国内外订单,自己管理房间和饭菜。“老人,还是像过去那样种田。不种地怎么搞农耕文化旅游?!”
说起去年的收入,廖道勇夫妇说:“没什么好埋伏的。”他们从村里得到2万多元的红利,还有种水稻的补贴。大头是家里的客栈生意,12个房间经常客满,一年总收入70多万。
标题:[游讯]广西壮寨发展农耕文化旅游
地址:http://www.cfjyjj.net/lyxw/7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