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形成

太行山在吕梁运动时期开始形成,奥陶纪中期海水退出。晚古生代,山体下陷,海水入侵。中生代,南部上升,北部部分凹陷。燕山运动期间,新华夏褶皱带形成。喜马拉雅运动期间,表现为强烈断裂,伴随大规模弯曲,形成复合单斜褶皱。邢台大致以北,广泛出露太古代和震旦纪地层,有中生代侵入的酸性岩体;南部广泛出露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岩层走向与山脉走向基本重合。太行山是一座西坡平缓、东坡陡峭的古块状山地。从华北平原的西部看,这座山极其陡峭笔直,山高林密。情况很危险。形成太行山的岩石多为平坦厚重的石灰岩,陡坡往往是悬崖和深谷。黄土高原流下来的暴雨河流很多,所以太行山被很多山谷阻隔。自古有“太行八暴”之称。井陉,位于娘子关以南5公里,以一口井般的山口命名。其他的是河南省的鸡冠、太行、百越;河北省交口、胡飞、普阴。“壁”的意思是“横谷”,即横穿太行山的山谷,成为太行山中东西方沟通的通道。

[游讯]太行山小知识知多少


太行山历史

太行山太行山处于危险境地,历来被认为是军人的重要去处。从春秋战国到明清,篝火延续了两千多年。公元前650年,齐伐晋,入孟门,登太行。齐桓公曾经把马车挂起来,把马拴在太行上。公元前263年,秦朝伐韩,在太行山“确定羊肠窄险”,一举夺取荥阳。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困在荥阳和高程之间。他听从了李诗琪的建议,在北方抓住了飞狐,在南方(今河南省华县东北)留住了白马,终于转危为安。东汉元元年(公元114年),汉安帝为防止外敌入侵洛阳,下诏紧急出兵太行南端36处。曹操围临漳,袁尚轻而易举地率军出太行,结果被曹军打败,晋太原十九年(公元394年),后燕慕容垂入侵西燕,军队驻扎在临漳西南。西延慕容永下令全军封锁太行山隘口,慕容垂领兵从交口进入,消灭了西延。隋末,争窦建德,入虎牢关,斗不过太行。李乘机占据上党,享受河东之地。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率起义军渡太行,放火烧了上党。元江察汗卡住穆尔塞井陉和杜太行,阻止义军向北发展。河北、山西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和指挥下,建立了太行区(晋冀豫边区)。始于太行山的游击战,迅速发展到西有桐柏、汾河,东有渤海,南有黄河,北有郑泰、仓石路的广大地区,先后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战略要地。太行山因其战略地理位置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视为重要的弹道导弹阵地。据说,1995年完成的长城工程,在太行山腹地,为东风15弹道导弹和东风31、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修建了几个北纬38度、东经113度的战略导弹基地。

[游讯]太行山小知识知多少


太行山的气候特征

从气候上看,太行山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虽然四季分明,但冬长夏短。太行山年平均气温10℃左右,气候条件与承德相似。一月最冷,平均气温-5℃,平均最低气温-10℃左右。七月最热,平均气温23℃,平均最高气温28℃。偶尔会有高温天,但概率可以说是相当低的。

这里四季分明,但明显冬长夏短,持续半年,夏不到两个月。全年日照时数近2500小时,月平均日照时数约200小时。太行山年降水量约为534毫米,7月份降水量最高,为132.3毫米,12月份降水量最低,为4.4毫米。根据多年气象资料的统计结果,每年7月平均下一周左右的雨,说明此时仍在下大雨。7月是太行山气温最高、雨量最多的月份,也是雷暴最多的月份。所以7月份不是选择去大峡谷的好时机。相对来说,5-6月和8-9月应该是旅游的最佳时间。这期间温度适宜,山上景色应该很美。不过5、8月雨多一点,但一般不怎么下雨。4、10月份气温略低,最低只有5℃或6℃,有点冷。选择这个时间去旅行,一定要带够衣服,保暖,棉衣穿多了。

[游讯]太行山小知识知多少


太行山水系

山西高原河流经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弯道深,峡谷相连,瀑布湍急。山谷和山前有许多泉水,以娘子关泉最大。山谷的两个悬崖上有多层溶洞,如灵川的黄薇洞、金城的黄龙游、历城的黄崖洞和北京房山的云水洞。太行山深山中的河北省赞皇县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回音壁。


标题:[游讯]太行山小知识知多少

地址:http://www.cfjyjj.net/lyxw/7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