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葫芦不仅在北京有,冬天在东北城镇的街道上也是经常看到的小吃,东北的这种生意似乎更简单,白雪街上的那些红串似乎更吸引人。
制作冰糖葫芦的主要原料在北京被称为“郭虹[/s2/]”,在东北被称为“山楂”。其实在很多口语中,“山”都改成“酸”,“扎”读作“扎”,前面加了个“大”字,以区别于看起来一样但小很多的“山红”。山楂在东北不是特产,但是很容易买到。秋天留点,冻好了可以当糖葫芦卖。
糖葫芦的制作虽然不复杂,但一定要有一定的工艺。首先是“选果”,把小的、有虫的、看起来不“形正”的挑出来,然后洗干净,用刀把果实的核和蒂去掉。而且去核的时候山楂是不能切的,需要一定的技巧。也有省事的打算,不去核做糖葫芦,但是卖的话要费很大力气。糖葫芦的串也比较讲究,用的竹签或木棍要磨得光滑干净,粗细均匀。穿山楂的时候,上面的用最大的,依次向下递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看着吃着不“滑”。以前东北的糖葫芦有两种,大的十几个八个,小的五个,叫“大糖葫芦”和“糖葫芦”,因为小的数量相应的小一些,售价只比大糖葫芦低一半甚至更低。
煮糖是制作冰糖葫芦最重要的工序。所用的糖以前被称为“白糖”。煮的时候要用大铜勺。关键是掌握热度。浸不到时间的糖葫芦表面粘在沙发上,既不光滑也不光亮;温度过了,蘸着吃的冰糖葫芦又黑又苦,既不好看也不好吃。标准的成品应该是山楂外薄而透明的糖皮。冷冻后的山楂好像刷上了亮亮的油,油光水滑,酥脆香甜,吃起来很爽。蘸的时候,把一束山楂插在糖勺里,水平旋转。挂好糖后,在石板上拍搓,使葫芦的一面形成一个透明薄糖的平面。买家一看就知道温度刚刚好。
东北街头常见的糖葫芦卖家有好几种:比较“正宗”的一种是把糖葫芦放在特制的草把上,扛在肩上沿街卖。有的架子上放着糖葫芦,做成类似糖葫芦的形状,成了这个行当的一个招数,想买的人远远就能认出来。另一种是一起卖糖葫芦和类似的街头食品。比如你穿上一串甜山药、山药豆,再穿上同样清凉香甜的冰棍(或冰果),就当“冰棍——冰糖葫芦”喝了。这种销售方式通常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推车上放一个玻璃盒子。一是防止灰尘粘上,二是让人看到自己的东西。还有一种卖法是把糖葫芦放在有横梁的篮子(筐)里,扛着走,用移动的方式卖。筐口用薄布盖着,有东西买才能掀起来露出商品。这种销售方式似乎有些“不专业”,很多都是小规模的运营商。有些是从蘸冰糖葫芦的人那里批发的。商品质量并不比前两种销售方式差,而且因为比较干净,有人愿意买。
买糖葫芦主要是为了哄孩子。花八毛钱,就能让孩子心满意足地吃一堆。另一个买家是一个年轻女孩和儿媳妇。他们天生喜欢吃酸甜的食物,经常买一串糖葫芦来满足自己的渴望。
文章来源:东北摄影旅游
http://www.youxiake/db/
标题:[游讯]东北街头名小吃——糖葫芦
地址:http://www.cfjyjj.net/lyxw/8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