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地图炮,每个中国人膝盖上都被射过几箭,从省市到城乡。基本上没有人能逃脱地域歧视。最后的区别在于火力的大小和昵称的创意程度。作为最容易被歧视的省份,河南人背后有无数的箭。
知道外号本质的人,在内部争斗的时候,自然不会放过周边国家。北方有俄罗斯毛人,东方有朝鲜棒子日本鬼子,南方有越南猴子,西南有印度阿桑。除了来自侵华战争的日本鬼子,平时给周边国家起的外号都是从接壤或邻省传到全国,但印度阿桑的发源地不是西南,而是上海。
都是英国人的错?
一个相隔千里的国家和一座城市,能联系在一起,多亏了英国。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和“五港贸易验船条款”,上海成为一个开放的港口,允许英国领事馆和英国商人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1935年的上海地图清楚地显示了租界地区。/wikipedia
【/s2/】英国人想在上海定居,自然要考虑土地问题。【/S2/】1845年,时任苏松泰守备路和上海道太的龚牧久与英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巴福尔会面,最终颁布了《上海土地宪章》,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厂以南、黄浦江以西的地方租给英国商人建房居住,成为英国租界的开端。章程允许英国人雇佣一些中国行李员来帮助维护租界的法律和秩序。
由于中外只有500多人,租界实行“中外分家”政策,20个行李员已经能巡逻好了。受太平天国影响,1953年上海爆发刀会起义。为了逃避战争,近两万中国人涌向租界避难。大部分涌入的“难民”没有生计。许多乞丐整天在街上游荡,到处留下污秽,晚上喝酒制造噪音,严重威胁到特许区的公共秩序。
原上海工业局大楼。/wikipedia
内忧外患的清廷无意关注这些事情,焦虑的英美法领事坐在一起修改之前签订的土地宪章。随后,英租界成立了一个名为“部局”的组织,管理租界的公共事务。它成立了一个正式的警察组织,名为“巡逻室”,并从香港警察部队借调了31名警察来管理治安。
1863年,上海英美租界合并,一个巡警所已经不能满足治安需要。工商部组建了新的警力,决定扩充警力。【/s2/】工业部为了节约成本,决定雇佣一批当地人,因为西部人少,又贵。招募当地人做巡逻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他们熟悉地形、文化、语言,在需要卧底侦查的时候不那么容易暴露身份。
毕竟警察是以租界内外国人的安全为第一要务的。尽管中国人的巡逻能力堪比西方人的逮捕,但外国人仍然无法消除他们对中国逮捕的不信任。此外,一些中国人巡逻和利用职权收受贿赂和开设地下银行的事件被披露,进一步引起了工商部门的关注。有了在其他海外殖民地(如香港)派遣印度警察的经验,【/s2/】工商部开始考虑引进一批印度巡逻队。【/s2/】虽然费用比招募中国俘虏贵,但比起中国人,被殖民多年的印度人更值得信赖。
1933年,上海公共租界巡逻房里的警察在圣诞节拍了一张合影。/flickr
考虑到印度人来上海后可能对食物不太满意,英语不好,中文不好会影响巡逻工作,所以招聘计划没有进行。【/s2/】然而,1884年中法战争的爆发,给这个拖延已久的征兵计划带来了转机。租界里的很多外国人对战争的爆发深感不安,于是向工商部申请增加巡逻。只要工商部门多派巡逻队,他们愿意为安全买单。
工商部门又开始思考了。如果额外渔获全部来自西方,恐怕难以承担成本;如果派出更多的中国俘虏,因为中法战争而感到不安全的外国人,看到中国在脸上巡逻,也不会增加安全感。这时,停滞不前的印度巡逻队招募计划又被提了出来。【/s2/】担心暴动的董事会发电报到香港,招募了一批锡克教徒加入上海租界警察部队。
中国囚犯在上海公共租界巡逻房由警察护送修路。/flickr
“红头苍蝇”和“阿三”
印度不仅人口众多,而且民族构成非常复杂。锡克教徒严格指的是信奉锡克教的人,而不是一个种族。但由于很多锡克教徒血缘相近,宗教背景相同,英国等国家已经承认锡克教徒是独立的种族。【/s2/】在穆斯林莫卧儿帝国的宗教压迫统治下,锡克教徒逐渐养成了崇尚武力、勇武善战的传统,【/s2/】这也是英国人经常使用锡克教徒作为军警部队的重要原因。
1935年,一名锡克教警察在上海公共租界指挥交通。/wikimedia commons
【/s2/】印度虽然是英国殖民地,但英国人对印度各民族的信仰和生活习惯非常尊重,甚至在征兵的时候,也允许各民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s2/】来到上海租界的锡克教侦察兵虽然穿着英式制服,但头上仍然戴着体现民族特色的头巾。锡克教徒又高又大,戴着红色的头巾,留着胡须。他们站在路上指挥交通,所以交通巡逻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
在工贸部,喜居依然稳坐领导位置,领着最高的工资;中国人被捕人数虽然多,但普遍职位较低,工资最低;更受英国人信任的印度巡逻队,地位和中国巡逻队差不多,但工资高很多。被认为忠诚可靠、训练有素的锡克教徒,在工作实践中非常有尊严,敢于攻击当时普遍认为高人一等的“洋大人”。
上海租界巡捕房的警察参与了清政府对犯人的审判。/flickr
锡克教巡警敢对欧洲人下狠手,对中国人的态度更差。尤其是社会底层的人力车和小商贩,经常被印度巡警拳打脚踢。租界里被欺负的中国人,自然是愤愤不平却又无力反抗,只能用嘴“打”他们。【/s2/】由于这些锡克教巡逻队肤色黝黑,穿着红色毛巾,租界里的中国人开始称他们为“红头苍蝇”,并在很多报道和描述中极力丑化印度巡逻队。
关于“红头苍蝇”是如何变成“红头第三”的,众说纷纭。【//】1922年出版的《胡谚》一书认为其原因是印度巡逻兵头裹红布,看起来像黑碳,所以被人们称为“红头黑碳”,后来被误解为“红头第三”。但是考虑到上海黑炭的发音,很明显黑炭和阿三不一样。
还有一个说英国人经常叫警察“先生”,上海人有在人名前加“一”字的习惯。当你说的时候,“一个先生”变成了“三个”。显然,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除了印度人被捕,还有西方人被捕,中国人被捕,后来日本人被捕,俄罗斯人被捕。如果警察被称为“A先生”,不仅印度人会被称为“A三”。而且,“A三”显然是对印度人的蔑称,“A先生”还是尊敬的意思。
1923年,救护车和警察到达上海公共租界巡逻室的犯罪现场。/flickr
更可信的说法来自于谐音英语单词。【/s2/】印度侦察兵面对自己的英国上级,依然毕恭毕敬,经常用“我明白了”来回答上级的讲课,很像中国公民听到的上海话中的“A三”,从此流传开来。还有人说“阿三”是因为“我说”这个词经常来自印度巡逻队。然而,从英语的角度来看,人们在口语中并不经常使用“我说”这个词。印度巡逻不是明星与观众互动的演唱会,所以印度巡逻更有说服力的回答英国老板“我明白了”。
“你没认出我吗?刚才那个第三个印度人”/s2/]
【/s2/】印度巡逻队虽然忠诚可靠,工作能力也不错,但是大部分生活在租界的中国人对印度巡逻队没有什么好印象。1886年,上海租界被捕的有50人,1929年又增加到662人。人多了,自然会有刁民。不仅巡逻房四次罢工,有的还懂得违法,暴力、酗酒、盗窃、强奸等事件频发,加深了上海人对抓捕的不良印象。
由于大部分印度人被捕是英国人通过英印殖民政府招募的,和租界内的其他外国人一样享有域外管辖权,非法逮捕印度人的案件往往处理得很轻,自然会引起中国人的不满,再加上主权丧失带来的痛苦,为英国人效力的巡逻印度的风险更低,所以印度人被捕自然成为人们鄙视的对象。
如今,头戴红色头巾的锡克教印度巡逻队早已消失在上海,但“阿三”这个名字却流传下来,成为印度专有名词。1995年,在周星驰的电影《西游记》中,唐僧对黑山老妖说了一句搞笑的台词:“你不认得我了吗?刚才“印度的阿三”让“阿三”这个词流传的更广。
在周星驰的电影《西游记》中,罗家英饰演的唐僧与黑山老妖调情。/电影截图
中国学者在文学作品中试图表达对印度人的同情和理解。毕竟两国在近代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这种积极的“粉饰”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打开电视和媒体,同样是金砖国家的印度,常常以精彩的新闻或负面报道的形象出现在中国人面前。歧视性、讽刺性词语“印度第三”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也有“开放民族”、“第三兄弟”等变体。
中国人管印度人叫“阿三”,印度人自然有自己鄙视中国人的词汇。都是歧视,其实没什么。毕竟人类总是这样互相伤害的不是吗?
参考文献:
1.李。(1985)。旧上海英租界的印度巡警。上海档案馆。
2.李兰。(2005年)。上海租界治安管理初探(1854-1927)。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吴恒。(2012)。近代上海租界巡捕房的设立与分布——兼论与空.城市扩张的关系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4.吴志伟。(2009年)。旧上海租界的印刷与捕捉趋势。春秋档案。
5.杨倩倩。(2013)。上海公共租界印度巡警研究(1883-1930)。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6 .斗嘴,r. & henriot。,c. (2012年)。帝国主义& # 39;美国东亚新社区,1842-1953。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
7.jackson,i. (2012年)。南京路的统治:上海条约港的锡克教警察。现代亚洲研究,46 (06): 1672-1704。
8.thampi,m. (2016年)。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早期在中国的印度士兵、警察和看守。中国报告,35 (4) : 403-437。
9.yin .,c. (2014年)。isser singh之旅:锡克教警察的全球微史。旁遮普研究杂志,21 (2) : 325。
主题来源:尼泊尔旅游
http://www.youxiake/nepal/
标题:[游讯]喝恒河水的印度人,为啥被叫做阿三?
地址:http://www.cfjyjj.net/lyxw/9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