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东北旅游,很多朋友都在寻找东北冬天温暖的民俗风情。久而久之,这些民俗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鲜明了,但还是有迹可循的。在下雪天,漆黑的夜晚,温暖的炕上,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地坐着。有了这些源远流长的民间故事,喝点酒就够了。
过去,东北农村普遍存在四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民俗。这四种民俗有的今天还存在,有的得到了完善。让我们来揭示一下这四个东北特有的民俗。
大小罐酸菜
白菜冬天难贮藏,东北冬长夏短,很难保鲜。东北人发明了白菜的浸水法,在空气中洗净晾干几天,放入大桶中,撒上大颗的盐粒。冷水要溢出白菜,要用大石头压。缸口用黄泥封住,40天后食用。
这种习俗一直沿用,但经过了很大的改革。东北酸菜已经成为一种饮食文化,“翠花酸菜”品牌在全国享有盛誉。
东宝斗宝谈鬼
粘豆包是起源于满族人的一种食品。满族人喜欢黏糊糊的食物。因为粘性食物消耗量小,很饿,在寒冷的天气里有利于长时间的户外活动,所以满族人很喜欢。受汉族人的启发,他们逐渐喜欢上了吃粘豆包。
在东北民间,每年腊月一到,旧北风呼啸,大地刮得轰轰烈烈,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粘豆袋的包裹。
东北黑土地盛产黄米,分为大黄米(小米)和小黄米(粘小米)。黄米包裹的豆包味道鲜美,味道浓郁,是东北各族人民喜爱的食物。
粘豆袋的做法是将大黄米或小黄米浸泡半天或一天,然后将沙子清理干净,这叫淘米,然后晾干、研磨或磨成粉末。然后用冷水和面,就像做白馒头一样,让它自然发酵,酸了就开始用手揉面团。接下来,做陷阱。在锅里煮红豆或大云豆,把它们捣碎成豆沙,加入白糖,然后把它们夹在核桃大小的陷阱里备用。第三步,将捣碎的豆沙包裹在揉好的黄麦里,做成豆袋状。最后,把它放入蒸锅里,用波洛叶(橡树叶)和紫苏叶作为布子的抽屉,在锅里蒸20分钟或半小时,然后从锅里拿出来。
粘豆包的吃法有很多种,可以直接蘸白糖,也可以做成圆饼,油煎。如果比较复杂的话,可以放在一些炒黄的豆角里吃,增加了一种香浓的豆香。这种吃法还有个不雅的名字叫“滚雪球高利贷”。
做粘豆包的时候,一家大小老少一起上阵,甚至很好的邻居都来帮忙。因为豆袋量大,需要很长时间,甚至一夜之间。人们在和一些父母交谈后开始讲故事。故事以狐仙鬼鬼传说为主,寓意丰富,多影射当时社会现状。故事的结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这样,东北的民间故事不断产生,故事的情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越来越丰富。
皮袄的毛朝外
为什么东北人要「穿裘皮大衣倒着,面朝外」?
因为东北的冬天气候很冷,为了生存,冬天人们还是要做户外生产或者打猎、伐木、开雪橇等活动。为了御寒,人们只在身上贴兽皮。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把动物皮加工鞣制后,用野生动物的皮毛缝制成衣服。从那时起,人们就有了毛皮夹克。这样既解决了御寒问题,又让皮袄比原来穿起来更加舒适,更加灵活方便。
起初,毛超人也穿裘皮大衣。但是由于整天打山或者进森林,外层皮板经常被树枝和荆棘划伤,使得皮袄千疮百孔,里面的动物毛也没有了依赖性,自然就消失了。所以人们尽量向外穿裘皮大衣,你也不要提,一件裘皮大衣这样掉下来,不容易刮花,下雨下雪的时候,雨雪会顺着毛皮往下滴,整个裘皮大衣都不会湿。
后来,随着棉花和布料的出现,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过去的东北,布匹和棉花比兽皮更珍贵。因为兽皮随时可以拿到,但是布和棉花都是山外商人带进山的,价格比较贵。如果把动物皮筒子挂在布面上,在毛代的时候穿,很好看。但如果要用大量的布,就需要用大量的兽皮、山珍等物品与山外的商人交换。人家觉得自己很吃亏,不划算。所以,还是向外穿皮衣比较好。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就在不经意间保持了下来。
烟囱建在山墙外面
由于黑龙江的冬天很长很冷,冬季保暖是建房的主要考虑因素。所以房子倾向于南北朝向,南有大窗户,有利于采光。当山建在山的背面时,山就成了天然的挡风屏障。冬天取暖主要看耐火。炉坑内燃烧木柴产生的热烟通过阻力面下的烟道,通过烟囱排出。当热量通过耐火材料散开时,房子就会暖和。
满族先人建造的烟囱是独一无二的,不是在屋顶上,而是高高地立在房子的山墙外,或者是南窗前。这是为了防止夏天下雨时雨水沿烟囱流入屋内,造成墙根潮湿的现象,有效防止火炕的热量在冬天向室外扩散。这种落地式烟囱看起来不雅,但满语名字很好听,叫呼兰。下雪的时候,架子上的梯子会在烟囱顶上扣一筐破荆棘。下雪后,烟囱上戴着一顶漂亮的雪帽,十分壮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施工更加科学,为建筑和砖房提供供暖设备。“烟囱建在山墙外”的怪事一去不复返了。
题目来源:东北旅游摄影
http://www.youxiake/db/
标题:[游讯]东北旅游必备,东北农村四大特色民俗
地址:http://www.cfjyjj.net/lyxw/8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