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除了那达慕大会、敖包节等传统节日外,还有伊木节、米锅节、萨宾节等独特节日。热爱摄影的人可以选择节日去,拍不同题材的照片~
那达慕大会|观赏指数:★★★【/br/]“那达慕”是蒙古语,“木”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娱乐和游戏”,表达收获的喜悦。
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的盛会。会议包括摔跤、射箭、赛马、集体舞三项运动,非常过瘾!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娱乐”或“游戏”。每年夏秋举办。
艾穆节|观赏指数:★★【/S2/]
“艾穆节”在蒙古语中是“丰收”的意思。顾名思义,Imu节也是收获节,每年的5月22日。这时,草原上的羊、牛、马、骆驼刚刚捡拾完春羔,出现了一片热闹的丰收景象。牧民用刀子把母羊羔左耳的缝隙捏出来,大群的放回去。未保留的公羊阉割成羯羊。2岁以上的小马也要打品牌。
【/s2/】米库鲁节|观赏指数:★★★【/S2/】【/br/】米库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兹格勒河流域鄂温克族牧民的丰收节。每年5月下旬举行,内容和形式与“伊木节”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会举行宴会庆祝丰收。
萨宾节|观赏指数:★ ★ ☆
“萨宾”是鄂温克族语言,意为“欢乐与和平”,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以图腾为特征,16世纪鄂温克族信仰萨满教后逐渐消失。1994年6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届“萨宾”节在巴彦胡硕敖包山举行,主要内容是鄂温克族民间歌舞表演。之后,6月18日成为鄂温克族的“萨宾”节。
在古代,每逢萨宾节,鄂温克族猎人都会聚在一起庆祝。所有部落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由部落首领主持。淳朴的猎人点起篝火,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祭祀巴彦淖尔神,举行盛大宴会。宴会结束后,猎人们在黎明明继续跳舞直到第二天。
16世纪,鄂温克族中出现了萨满教,认为萨满是一个传神者,能驱走病人的恶鬼。萨满教传到16个氏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从此,鄂温克族开始信仰萨满教,以图腾为特征的萨宾节消失了。【/br/】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58年3月5日批准恢复鄂温克族名称,并废除了梭伦、通古斯、雅库等其他名称,鄂温克族实现了民族名称的统一。每年的6月18日,各地的鄂温克族都通过歌舞、游戏、民族体育比赛等活动来庆祝萨宾节。鄂温克族自治旗旗委和政府也以萨宾节活动为载体,发展旅游业,扩大知名度。如今,在鄂温克族自治旗观看萨宾节表演,参与节日活动,已经成为呼伦贝尔草原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
篝火节|观赏指数:★ ★ ★
每年6月18日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篝火节。鄂伦春族长期崇拜火神。他们认为火有驱邪除污的作用。他们对火有一系列严格的禁忌,如不泼水、不乱扔污物、不随意吐痰,不使用刀、棍等尖锐物品刺火,以免激怒、伤害火神。
敖包|观赏指数:★ ★ ★ ☆
敖包一般是附近草原的最高点,通常用石头堆成平台,而在沙漠里用柳条堆成。每年六七月,牧民都会拜敖包。仪式结束后,举行赛马、射箭、摔跤、唱歌和跳舞等传统娱乐活动。女生和男青年借此机会躲在草丛里,彼此相爱,彼此诉说自己的感受。这就是奥宝会议。
“祭祀敖包”是萨满教的源头。因为萨满教义有三个信仰,一个是自然崇拜,一个是图腾崇拜,第三个是祖先崇拜。拜敖包的目的是拜自然。因此,敖包崇拜和敖包文化来源于比萨满教更早、更原始的信仰和文化形式。一些学者认为,敖包文化作为中国北方古代游牧民族的活化石,是从民国初年延续至今的信仰的见证。象征性地说,石堆可能代表山脉,敖包上的树木或树枝可能代表森林,是天神在天、地、山川、河流中的栖息之地,也是祖先魂魄回归的圣地。【/br/】如果排除敖包的宗教和象征意义,考虑到民初人类的生存需求,敖包在北方草原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许多学者认为,它的最初含义是路标。【/br/】随着历史的发展,敖包作为路标逐渐淡出,逐渐成为一种祭祀和纪念活动,进而呈现出旅游文化的色彩。【/br/】【/br/】除了以上节日,呼伦贝尔还有巴斯克节、达斡尔族胭脂节、甘珠尔寺开幕节、新发朝鲜族乡“老人节”、朝鲜族运动会等。
巴斯克节(4月26日-5月初)
是在节日的晚上,长辈给孩子送礼物,青年去长辈家问候祝福。在节日的晚上,人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很开心。
达斡尔鲁日举办音乐节
题目来源:呼伦贝尔旅游
http://www.youxiake/hulunbeier/
标题:[游讯]呼伦贝尔有哪些节日?
地址:http://www.cfjyjj.net/lyxw/8881.html